自从1905年开始装备俄军以来睿新策略,M1910马克西姆重机枪基本就没有什么改变,一直到二战时候,依然是苏联红军的主要步兵支援武器。
尽管配备了轮式枪架,俄式马克西姆机关枪依然机动性较差,更适合阵地战或者在防御战中使用,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运动战特点,红军需要一种机动性更好的重机枪:很明显,即便在战场上遇到了德军装备的MG-34/42通用机枪,红军依然在思想上更保守一些,试图用一种轻一点的重机枪去取代原来的重机枪。
1943年,苏联枪械大师彼得·马克西莫维奇·郭留诺夫设计出一种新式的重机枪,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,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,击发机构为“击锤”平移式睿新策略,其枪身重量只有13.8公斤,轮式枪架则有26.6公斤重,同俄式马克辛机枪一样也带有防弹挡板以保护射手,发射苏联1908年式7.62毫米有底缘枪弹,理论射速650发/分,战斗射速则降低到100发,使用俄式马克辛机枪的250发帆布弹带供弹,后期则换成了钢制弹链。
不过,可惜的是,在这种机枪正式装备苏军之前,郭留诺夫大师就已经去世,这种机枪被称之为SG-43郭留诺夫式重机枪,后其改进型称之为SGM重机枪,主要作为营级机枪使用,除了可以平射打击地面集群目标,还可以射击低空飞机。
郭留诺夫重机枪从1944年开始大量出现在战场上,不仅作为步兵重机枪使用睿新策略,还可以安装到坦克等装甲车辆上作为车载机枪使用,郭留诺夫重机枪在苏军中一直服役到50年代末,直到被PK通用机枪取代。
战后,郭留诺夫重机枪也扩散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中,并成为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,尤其是在阵地战中大显身手,相比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苏联捷格加廖夫轻机枪,也就是转盘轻机枪,由于安装有防弹挡板,其射手的伤亡明显要少的多,这在电影《上甘岭》里面有所描写,说明当时的电影工作者对此确实下了功夫。
1955年,中国成功仿制量产了这款经典重机枪,将其称作53式重机枪,一个机枪组编制6人,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军队当时摩托化程度低,需要大量士兵为其携带弹药,在1962年中印战争和1979年中越战争中,53式重机枪的猛烈火力不知吞噬了多少印度和越南士兵的生命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1979年中越战争中,由于67式重机枪暴露出了可怕的可靠性问题,前线部队不得不紧急换装53式重机枪应急。在越南战场上,53式重机枪更成为北越重要的火力支柱,在1972年春节攻势中,53式重机枪杀伤人员占轻武器杀伤人员的一半,呼啸的7.62毫米子弹给越南战场上的美国大兵留下了深刻印象,北越还将其装上高射枪架,打击到处乱飞的美军直升机。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